以人为本:智慧城市的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智慧城市的核心理念

2016-06-12 09:51:55  浏览次数:3955

转自微信公众号“SmartCityOfChina”

近年来,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已经开始从理论研究和战略规划走向建设实施,拓展城市空间、强化城市管理、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能力,这些都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关键。5月11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和上海交通大学斐讯智慧城市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2016智慧城市全球发展态势研究报告》称,智慧城市的建设和研究需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方能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体现了怎样的城市发展观念?驱动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要素是什么?为此,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一种城市发展新模式

智慧城市不仅包括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实现不同空间的交互,还包括吸纳公众广泛参与到城市治理中,让城市更加宜居、文化更加繁荣,可谓是一种城市创新发展模式。受访学者普遍认可智慧城市发展理念所带来的城市运行与管理范式的创新。

南京大学教授高小康表示,尽管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当下城市建设的前沿方向,但作为当代城市建设理念的发展和更新,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是城市建设的智能化,而且需要把研究视域从传统意义上的地理、行政城市扩展到具有更丰富内涵的空间。

目前,对智慧城市概念的界定与认知,主要有“技术基础观”和“管理效率观”。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智慧城市研究部主任张立群告诉记者,前者强调借助信息技术重构城市系统对提升城市能力带来的影响,其所对应的是机器城市观;而后者强调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制造等技术对未来城市运行与管理范式带来的影响,其所对应的是有机体城市观。

“我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文城市观’的视角”,张立群表示,这意味着智慧城市建设应以城市居民为主体,强调市民体验,以增强城市的人文关怀和文化精神作为新的智慧城市建设价值定位,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其所对应的是生命体城市观。


以质量为导向

改善城市状况、提升城市品质,是使用先进技术实现城市发展的智慧城市的目标。学者普遍认为,在面对城市转型和发展问题时,应当追求城市化的质量导向,将城市空间作为一种有机生命体来对待。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进行智慧城市实验,采取了智慧交通、智慧电网、智慧能源、智慧医疗、智慧物流等多种举措。然而迄今为止,尚未见有更为系统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

高小康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必须从空间关系入手,当代城市空间多样、复杂,不同视域展现出不同的空间景象及文化内涵,因此,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从不同空间视域的关系中构建智能化的空间管理系统。

张立群表示,智能技术和数字技术只是建设智慧城市的手段,应提倡“人文型智慧城市”,以城市居民为出发点和立足之本,将信息化技术手段与人文服务理念和措施相结合,技术要有人文目的,管理要有人文理念,最终以智慧技术创造一个真正适合人类生活的城市载体。


创造新的生活场景

作为信息时代的城市新形态,智慧城市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城市的规划、服务和管理过程中,通过市民、企业、政府等各方的共同参与,对城市各类资源进行科学配置,最终实现高品质的生活。

高小康将智慧城市建设功能的实现称为“场景”化,即创造新的生活场景,使新的智能应用改变现有的生活空间形态。他认为,一方面是智能技术应用的活态化,信息数据内容和技术平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不断更新升级,智能终端更加贴近、融入乃至影响和改造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智能化的社会治理将会由随机变化的弹性互动机制取代传统的刚性机制,全面提升公共空间与公共平台的智能化运行水平,与此同时,智慧城市将注重建构日常生活环境中的文化氛围,形成人文生态的新场景。

可以预见的是,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将呈现出由“点、线”拓宽到“面”的变化。张立群列举了其中一些关键要素,例如信息消费提速,“互联网+”推动产业融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逐渐走向实用,人工智能应用普及和产业拓展速度进一步加快,等等。尤其是“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的实施,将会进一步在加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和国民生活质量方面产生驱动效应。